胡琏瞧不起黄维的原因找到了:黄维当第十二兵团司令的第一天,第一句话就说错了_杜聿明_老蒋_部队

新皇冠现金官方网站

你的位置:新皇冠现金官方网站 > 新闻动态 > 胡琏瞧不起黄维的原因找到了:黄维当第十二兵团司令的第一天,第一句话就说错了_杜聿明_老蒋_部队
胡琏瞧不起黄维的原因找到了:黄维当第十二兵团司令的第一天,第一句话就说错了_杜聿明_老蒋_部队
发布日期:2025-06-25 21:13    点击次数:80

有人将黄维比作蒋军阵营里的“孔乙己”,这显然是对黄维真实能力的一种低估。不过,孔乙己炫耀“茴字有四种写法”倒也没错,可黄维痴迷于研究“永动机”,却完全违背了能量守恒这一基本定律。

倘若黄维真如孔乙己那般,老蒋又怎会任命他为新组建的第十二兵团中将司令官呢?要知道,刚组建第十二兵团时,大家都觉得司令一职非胡琏莫属,就连黄维自己也承认:“第十二兵团是由第十八军、第十军、第十四军、第八十五军编成的。当时整编第十八军(其编制等同于兵团)军长胡琏还兼任整编第十一师师长,该军下辖整编第十一师(即第十八军)和整编第三师(即第十军),另外整编第十师(即第十四军)也归胡琏指挥。以这些部队编成兵团,按常理来说,司令官一职理应由胡琏担任。”

当时蒋家王朝军方高层心里都清楚,第十二兵团是以胡琏的整编第十八军为基础组建起来的。整编军相当于兵团,整编师相当于军,胡琏原本就已经具备兵团司令的级别了。

最终,经过各方势力的争斗与妥协,决定由“新制军官学校校长兼陆军第三训练处处长”黄维出任第十二兵团司令官,胡琏担任副司令官。眼看到手的司令官之位就这么飞了,胡琏内心的失落与愤懑可想而知。在大战爆发前夕,也就是1948年10月底,他以父亲病危和自身牙疼为由请假前往汉口,即便后来父亲病逝、牙病痊愈,他也没有归队。

展开剩余80%

直到1948年12月1日,第十二兵团被包围,胡琏才跑到南京,请求老蒋派飞机把他送到包围圈内。他这么做,明显是在给黄维难堪:你把我的部队带进了绝境,看我怎么带他们突出重围!

要说黄维在蒋军中的人缘有多差,估计他自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他虽是土木系的干将,但进了功德林之后,土木系所有被俘将领都不愿搭理他——在本集团内部不受待见,与非陈诚嫡系将领的关系更是糟糕透顶。就连时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的杜聿明,也曾被他怼得又羞又恼。

黄维在蒋家王朝的官场摸爬滚打了二十五年,得罪的人不计其数。他的黄埔一期同学杜聿明,也差点栽在他手里。仔细研读相关人员的回忆录就会发现,黄维说话既生硬又难听,常常能把人噎得说不出话来。

当年杜聿明从缅甸历经九死一生归来,负责“点检”的黄维不但没有丝毫慰问之意,反而对杜聿明及其部下的奉承示好冷嘲热讽,俨然一副铁面无私的“钦差大臣”模样。

黄维一直标榜自己清正廉洁,可他手下的部队情况却比当年杜聿明的部队好不到哪儿去。看看他担任五十四军中将军长时的三个师长就知道了,其中那个杨文瑔,就是我们在电视剧《潜伏》里看到戴笠收拾的“九十二军副军长杨文泉”。

暂且不论黄维是不是只会拿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也不探讨他和杜聿明结怨究竟谁对谁错,咱们还是回到正题,看看胡琏为何瞧不上黄维。

胡琏是个极难对付的角色,说他“猛如虎”或许有待商榷,但说他狡诈如狐那可是名副其实。在黄维上任第一天的讲话中,胡琏就看出“这家伙就是个书呆子,根本不行!”

黄维确实不会说话,经常得罪人,甚至有时候评价自己,也是“自我贬低、用词不当”。他上任第一天就明确表示自己只是临时帮忙:“我离开部队太久了,带兵有困难,打完这一仗,我还是回去办学校。十二兵团我只是过渡一下,兵团司令的位置还是应该给胡琏。”

黄维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在向胡琏示好,但在胡琏听来,却是一种赤裸裸的羞辱:十二兵团司令的位置原本就应该是我的,哪轮得到你说让就让?

大战在即,稳定军心是首要任务,可黄维却在关键时刻表示自己只是过渡人物,这意味着他没打算和十二兵团同生共死——打赢了,他能积功晋升;打输了,他还能回去当他的“黄校长”。

黄维这么说,造成了三个严重后果:其一,羞辱了胡琏;其二,动摇了军心;其三,削弱了自己的权威,导致手下军长对他的命令要么讨价还价,要么阳奉阴违,反而把胡琏当成了主心骨。

第十二兵团第十八军少将军长杨伯涛在《第十八军从进攻到被歼》一文中毫不掩饰他对黄维这个“外行”的轻视:“兵团刚组建不久,各军干部之间缺乏交流机会,彼此之间存在隔阂。而且兵团部根本没做任何政治鼓动工作,所以士气十分低落。蒋介石催促黄维进军徐州,原本是严阵以待,突然变成倾巢出击,这么大的计划变更,黄维不但没有召集各军长研究,就连和同住蒙城内近在咫尺的我,事前都没有通知。我接到行动命令时感到非常诧异,明知此举不可行,但命令已下,不敢违抗,只能照办。”

第十二兵团第八十五军少将副军长张文心在《第八十五军的覆灭》一文中回忆:“胡琏从南京乘飞机到双堆集,传达了蒋介石调集大军增援作战的决心,要求兵团固守待援,这对第八十五军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黄维仓促上阵,对老蒋又唯命是从,结果在双堆集被包围。胡琏一看黄维陷入绝境,这才“主动请缨赶赴前线”。从胡琏面见老蒋请求用飞机把他送到双堆集那一刻起,黄维这个兵团司令就已经徒有其名了——老蒋后来直接越过黄维,几次把胡琏用小飞机接到南京“面授机宜”,然后胡琏再回来让黄维遵照执行。这样一来,胡琏就成了传旨钦差,而黄维则完全被架空。

黄维在《第十二兵团被歼纪要》中承认,他已经失去了对第十二兵团的控制,成了老蒋和胡琏的提线木偶:“胡琏转告蒋介石的指示:‘你们可以突围,不要管杜聿明,也不要指望李延年。’蒋还让胡琏立即回双堆集维持部队。我们对蒋介石以上的指示感到莫名其妙,以为他方寸已乱,已经没有整体部署,只是在零碎应付。”

黄维当过军校校长,还去德国学过军事,对机械设备也颇有研究。但搞笑又神奇的是,胡琏和黄维分乘两辆坦克逃跑时,胡琏“逆行”成功逃脱,黄维的坦克却偏偏“坏”了。

有史料称是胡琏的坦克过桥后桥梁被炸,把黄维隔住了,这显然不符合史实。与黄维前后脚被俘的杨伯涛很清楚事情的经过:“在战车的配合下,部队打开了一个缺口,黄维、胡琏的战车跟着冲了出去,只有胡琏逃脱,黄维则因战车发生故障下车混在溃兵中奔跑,被解放军俘虏。”

曾任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代参谋长的文强在《口述自传》中也证实了杨伯涛的说法。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兼第八十五军军长吴绍周也说胡琏和黄维都过了桥,却把他坑了:“黄维派卫士指定我乘坐第三号战车,紧跟黄维、胡琏所乘战车之后行动。当行至玉皇庙渡河时,黄、胡所坐的战车把浮桥压坏,我所坐的战车无法通过。”

胡琏的坦克没坏,吴绍周的坦克也没坏,偏偏是黄维因坦克“故障”而被俘。要说这里面没有猫腻,估计连“精通机械”的黄维自己都不会相信。黄维后来专心致志研究“永动机”,可能也和这件事有关——他受到了刺激。

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是胡琏或胡琏的部下在黄维的坦克上动了手脚。但胡琏逃出去后很快就成了第二编练司令部改编的第十二兵团司令,也不用黄维“让”了。

据说胡琏“扶正”后依然对黄维怀恨在心,对前来领取抚恤金的黄夫人冷嘲热讽甚至破口大骂,全然没有半点“袍泽情谊”。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当年老蒋直接让胡琏当司令,第十二兵团能不能逃脱被歼灭的命运?胡琏瞧不起黄维,是胡琏太狂妄,还是黄维确实不适合当这个兵团司令呢?

发布于:山东省